查看: 473|回复: 0

[IT业界] 融资数千万元 简书想做内容创作领域的“快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而美、崇尚“慢”的简书是怎样赚钱的?

  在追求唯快不破的创投圈,一个小而美、崇尚“慢”的内容创作平台“简书”也迎来了春天,完成两轮千万级融资。成立4年来,这家公司到底是怎么赚钱的?有何独特方法论?

  今天,酱紫君便带你一探其成长秘诀。

   1493272254880.jpg

  简书创始人兼CEO 林立

  在内容创作平台里,简书是一家低调,但自得其乐的互联网“慢”公司。它现在的日活超过230万,并拥有超过50万个内容专题,以及每天4万篇的新增内容。

  4月19日,简书宣布完成4200万元 B轮融资,领投方为君联资本、海纳亚洲创投基金。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内容创作平台。在追求唯快不破的创投圈里,文艺小清新的简书也迎来了春天。

  但相比于知乎、豆瓣在商业化上的大刀阔斧,已经完成两轮千万级融资的简书表现得更加审慎。成立4年来,简书到底是怎么赚钱的,CEO林立在公开场合提及甚少。不过在B轮4200万融资之后,这成为林立不得不思考的事情。

  于简书而言,从最初的“找回文字的力量”到现在的“人人都能创作”,定位变化的背后是林立野心的裂变。一轮轮融资之后,林立的野心从做一个小众的写作工具跨越到了成为一家大众的创作社区。但是,对于这一目标,林立和简书的“激进”程度可能还远远不够。

  以下为林立对创业家&i黑马的口述。

  一、“我们就是要做大杂烩”

  我一直是个文艺青年,高中开始常年混迹于各种创作平台。互联网上的产品非常多,包括视频、音频、游戏、直播正在不断填充我们的大脑,但我并没有发现一个真正意义上鼓励原创的创作社区。

  如果人有AB面,有些人会看直播、二次元,但也有一些人去创作学习,在这一点上,我们跟知乎更接近。但是产品形态不同,知乎更多的是一个问答社区,简书的定位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社区。我们将近30%的用户会自己创作内容。知乎更多是一个问答形式,现在大家去知乎提问的比较少,回答其实也不多,更多是看一下。

  微博的大V化非常严重,普通人表达的意愿很低。一个内容创作平台如果走向大V化,这个平台会越来越像媒体,微博最后上市的公告里直接把定位改成了社交媒体平台,知乎之后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后面会越看越像媒体,大家的参与感会越来越弱。

   1493272254625.jpg

  至于微信公众号,平常老百姓去注册一个没有太大必要,而且手机端不能用,编辑器非常复杂,也没有一个社区能让用户交流。

  还有哪里可以发东西呢?这也是我们最新一轮投资人投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简书上创作的内容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最底层记录分享生活,中间有经验的人士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最上面一层是文学类和艺术类内容,更小众一点。目前我们官方专题有100多个,用户自发组织的几十万个。

  我们就是要做一个大杂烩。宏观看整个中国互联网,在资本推动下,手游、直播、短视频都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大多数人在做这部分事情,直播一开能开几百家,各种各样的游戏,消耗了大家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简单的记录生活,发表见解是一个天然的需求,却没有多少产品能满足。

  我们可能不是特别快,但可以慢慢把这件事情做大。某种程度上知乎的体量也不大,但它的估值非常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做这件事的非常少,而且非常难做,但如果坚持下去把它做出来就有独特的价值。

  很多人说中国的产品为什么做着做着变成大V效应了,是因为中国人大部分没有自己动手去创作的基因或者传统,教育不够,但我们发现现在简书上的小孩创作的素养以及创作的欲望跟我们那时候(创业家&i黑马:林立为80后)是天壤之别。

  二、吸引数百万90后的秘诀

  简书现在日活超过230万,这些用户有几个特点:

  第一,比较年轻化,90后占了平台用户的70%,00后百分之十几,合起来超过80%;

  第二,人群散布全国各地,一线城市占比30%,剩下的70%都是二三线城市;

  第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0%。

  我们把这群人定位为有志青年,我不知道这个人群有多大,但正如前面所言,人都有对立面,很多年轻人会打王者荣耀,玩英雄联盟,看快手;同样,他们也会有记录创作的需求。这是我们所坚信的一点。

  早期,我们拉了少数几个质量不错的用户,包括一些产品经理、国外程序员等比较有影响力的行业内作者,让他们生产内容,组建社群。不过更多的还是靠产品本身的工具性和口碑传播,我们上线了在线写作工具的实时保存功能,当时国内独一无二,这在当时吸引了一些程序员使用,因为程序员是最先感知到新的互联网产品的。而且我们做了很多社交属性的功能,比如发完文章后鼓励分享到微博微信。

  后期的增长主要靠微信分享,大家点开分享看完以后会有一些引导,我们还整合了赞赏功能,光这块现在一个月也有百来万的流水。

  在创作者的理念上我们跟快手有点接近,去中心化。专题收录内容的门槛较低,只判断是否被收录到相应的分类里。我们要降低创作的门槛,调动大家创作的积极性。上首页的标准会高一些,不过目前我们有几个垂直社区已经是全国第一,诗歌、短篇小说专题都有70多万的关注量。

  简书现在每天平均新增4万篇内容,但我们专职做内容审核的只有三个人,其他完全靠热心网友生产。简书官方有100多个专题,每个专题有一个网友做专题主编负责审核投稿,推荐首页,同时管理该专题的社群(微信群)。我们的三个全职人员负责管理所有的专题主编。

  对这些热心网友我们更多是给予精神上的回报,二三线城市的生活相对没有那么丰富,有“简书专题主编”这样一个头衔,对他们来说是日常精神生活的一种有益补充。

   1493272254888.jpg

  三、简书的商业化

  相比同类内容创作产品,我们的用户参与创作占比很高,这在未来是有一定想象空间的。

  但是盈利确实有一定的挑战。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公司做短视频,做千人千面,因为短视频肯定比文章的阅读时间长,千人千面也让你没完没了的刷。目前阶段,简书是通过社交互动来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简书上也有很多连载内容,但是现在的产品架构不是非常适合让用户一直在上面看连载,它不是设计成像起点中文网或掌阅那种一直往下翻的模式,我们未来会在这方面改进。但也我们也在想办法,留住这些人,花更多的时间在简书上。

  除了用户UGC(创业家&i黑马注:用户原创内容),我们现在有100多个签约作者,基本是为了商业化签的。这些作者一方面是出书,另一方面是做线上课程培训,比如手绘课、摄影课、运营课,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这些产品的定价都不算高,为什么作者还愿意坚持,这要感谢微信,我们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工具,用户可以借助这个工具到自己的微信去变现,包括未来你想卖一个东西都可以到微信体系运转。借助微信的流量,我们的打赏一个月能有100万元,当然简书这里也有一个封闭的环境。

  理论上我们的用户量翻十倍,一个月的赞赏流水就有一千万。况且还能引发一个指数级的变化,里面有很多想象空间,赞赏这个东西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几块钱你不会去买书,但是可能会很乐意为朋友的一个摄影创作赞赏。

  我们也签了一些IP,不过IP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比如说,我们现在也签了一些西游方面的IP,西游记本身是一个大IP,现在还在找合适的方式推出。

  IP落地之后,先通过出版,先出书,有一定的市场的反应和群众认可再引申开发,比如进入影视圈或者开发游戏。

  电商我们之前也做过尝试。2014年底我们上线过简书市集,但很快放弃了,现在可能要重新再做这个事情。这两天我研究之后觉得还是可以做的,一是现在我们团队人多了,二是我们已经出了五本书,今年的构想是出10到20本,也不一定非要走多大的量,但起码可以卖签名版,不管量大量小,对所有的简书用户来说也算是一种增值服务。

  虽然盈利任重道远,但营销变现可能是后年的事情,今年更重要的还是把创作社区这个品牌打出去,占领用户的心智,让用户想到创作,想到发东西就想到简书。

  海纳亚洲任剑琼:头条之后,为什么还要投简书?

  口述✎ 任剑琼(简书投资人、海纳亚洲创投基金合伙人)

  内容有很多强分发的大平台,聚合泛人群,每天发布大量资讯,音视频。我们之前投资的今日头条就是一个典型的强分发平台,但是从用户需求端来讲,除了大量包罗万象的信息,或者下拉式的碎片化信息,青春人群的需求有自己细分的特征,他们的属性和学习自我提升的需求需要一个和他对应的平台。

  很多流量庞大的大平台实际上很难满足这个人群特定的需求。同时,这个特定人群本身的社交把他放在一个极其巨大浩瀚的网络里,他可能也很难达成他所想要的社交和社群关系。而简书的做法是基于原创阵地的分发,从这些原创的人群和原创的作品里形成自己的社交。所以市场上会存在像今日头条这些流量比较大,内容比较丰富的平台,也会存在基于深度内容的细分需求,需要有生命力的品牌来承载。

  总的来说,我们投资简书的初衷是基于两个相信。

  第一,相信需求是存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需要基于深度思考,创作之后成长。这个市场需要有合适的产品和品牌来匹配,只是这部分产品比较少。为什么比较少?

  基于第二个相信,是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快才叫好,比如很快上榜,很快起流量,很快变现,很快退出。我并不这样认为。

  这可能与资本市场的偏好有关系,人们倾向于关注一些快的东西,不愿意去投资要花时间的事情,但是人的成长和教育是两个很难快速变现的东西。

  内容付费是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带来的产物,现在很多平台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强力吸粉,然后开始人群做标签,做族群。如果你进入简书的界面,你就能看到它的人群标签,这个人群标签化是它潜在的资产,对于依据人群的偏好特征产生收费内容和推出有价值的收费内容,完全可行。它从架构的第一步就做了这样的铺垫。

  但是,简书也有挑战,就是它的价值如何最大限度的呈现。它每个月的原创有120多万篇,每个月的阅读文章数600万,这里有巨大的沉淀效应,但是如何不断的实现简书的价值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1973443284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科创网,值得信赖!
科创网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科创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科创网

GMT+8, 2024-12-28 21:48 , Processed in 0.075009 second(s), 3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